痴肠吴太学,国破早捐生!
莫听呼天诉,聊明报汉情。
鬼神应有恨,劫运恐难争!
近喜威灵见,南昌虏数惊。
广哀 其七 (戊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广哀 其七 (戊子)》鉴赏
《广哀 其七 (戊子)》是明代文学家钱澄之的作品。钱澄之,字幼卿,号澹园,是一位明末清初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展现了他对时事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艺术见解。在《广哀 其七 (戊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在诗歌中寄托了个人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
该诗的原文如下:
将军兵未散,何事欲捐生!
尽室沈沧海,单车指旧京(王散兵沈家,衣冠赴南京求死 …)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战乱时期的悲惨景象。首句“将军兵未散,何事欲捐生”直接点明了战争的残酷和人们的无奈。第二句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带来的悲剧——人们为了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甚至全家都被卷入战乱之中。第三句“尽室沈沧海”,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在战火中的无助和绝望。最后一句“单车指旧京”则揭示了人们虽然身陷困境,却依然怀揣着希望,决心回到故土寻求庇护。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通过这些具体的场景,表达了对战争的深深厌恶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钱澄之作为一位文学家的人文关怀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在欣赏《广哀 其七 (戊子)》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情感和深沉的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正是钱澄之作为文学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描写,更是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度思考。
通过对《广哀 其七 (戊子)》的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也能从中汲取到对和平与正义的坚守。这是钱澄之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