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庆都歌

疾风吹涕日将夕,山鬼呼群啸空壁。
眯目尘沙与劫灰,玉石萧兰同火宅。
邑宰吞声不忍言,今年敌祸犹未迫。
予怪问之重致词,敌杀数十兵数百。
南村有男三十馀,美晰如玉髯如戟。
各携利刃争相逐,函首忙报将与督。
鬨然攘臂受赐金,屠尽一家与九属。
白头扶杖视孤鸿,青鬓蓬头弹寡鹄。
愁看马首西复东,可怜凫头断难续。
天地翻覆忽欲裂,不敢为君终此曲。
翟城驿使何纷纭,赋马征车日不足。
谁将神剑刳忍心,记取丸泥封上谷。
冒功将卒禦魑魅,君不见,豫秦累岁良民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哀庆都歌》是明代诗人钱天锡创作的一首古诗,其内容涉及战争与和平的对比,以及对人民苦难的深刻反思。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品背景:《哀庆都歌》出自明代诗人钱天锡,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带来的灾难和牺牲,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追求。诗中描述了疾风吹起尘土的景象,山鬼啸叫空壁的声音,以及邑宰因敌祸迫近而吞声忍言的情形。
  2. 诗句解析:诗中“眯目尘沙与劫灰,玉石萧兰同火宅”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战乱后满目疮痍的景象,玉石和萧兰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3. 主题思想:通过对战争和人民的苦难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描绘,《哀庆都歌》反映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诗中的“疾风吹涕日将夕,山鬼呼群啸空壁”,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的无助和恐惧。
  4. 文学价值:作为一首古诗,《哀庆都歌》在文学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才华。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通过对仗工整、意象生动的运用,展现了古诗的独特魅力。
  5. 历史意义:虽然《哀庆都歌》创作于明代,但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的主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今天看来,这首诗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关注民生,避免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伤害。

《哀庆都歌》是一首充满情感力量的古诗,通过对战争和人民的苦难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也是历史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传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