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城谒石巢先生

披衣皖城口,言就皖城坳。
辟世归愚谷,移山到石巢。
鹤林松露滴,渔浦荻花交。
庑下闻清啸,长谣赋乐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皖城谒石巢先生》是明末清初诗人邝露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明代诗人的文采,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哲学意味,值得人们深入探讨。

诗中的“披衣皖城口,言就皖城坳”描绘了作者在清晨站在皖城口的景象,这里的“披衣”可能象征着诗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而“辟世归愚谷,移山到石巢”则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似乎通过这一行为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超脱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中“鹤林松露滴,渔浦荻花交”,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画面,鹤林和渔浦都位于皖城附近,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能听到泉水叮咚的声音和荻花随风摇曳的声音。这样的自然景观增添了诗作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的大自然之中。

“庑下闻清啸,长谣赋乐郊”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诗人在庑下静听清啸,这种声音仿佛有一种净化心灵的作用。同时,“长谣赋乐郊”表明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满足和快乐,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颂。

《皖城谒石巢先生》不仅是邝露表达个人情感和志趣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和美感的诗篇。通过阅读这首诗,人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以及他追求精神自由与和谐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