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乔松

东去沅城七里遥,谁栽松树满兰皋。
冰霜颜色千年古,铁石枝柯百尺高。
影落蛟龙宵走月,声驱风雨昼翻涛。
我来不作丁生梦,那得衰鬟换绿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七里乔松》是明代诗人薛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一株千年古松的形象。这株古松位于东去沅城七里的兰皋,由谁栽植,已经无法考究。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薛纲是明朝浙江山阴人,字之纲,天顺八年进士。他在仕途上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按陕西以及云南布政使等职务,有《三湘集》与《崧荫蛙吹》等著作。
  2. 诗歌原文:《七里乔松》
    东去沅城七里遥,谁栽松树满兰皋。
    冰霜颜色千年古,铁石枝柯百尺高。
    影落蛟龙宵走月,声驱风雨昼翻涛。
    我来不作丁生梦,那得衰鬟换绿毛。
  3. 诗歌鉴赏
  • 自然景观:诗中描述了一株高大挺拔的松树,它生长在遥远的沅城边缘,距离城池大约七里地,足以说明其古老和壮观。诗人用“谁栽”来表达对这株古松的来历充满好奇,但并未明确指出具体是何人的杰作。
  • 历史与传说:松树的颜色如同经历了千年的冰霜,它的枝干坚如铁石,高达百尺。这种对比不仅描绘了松树的形态,也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 象征意义:诗人通过对松树影子的描述,展现了其在夜晚的景象,仿佛蛟龙在月光下穿梭,风雨之中波涛汹涌。这些自然现象与松树的形象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诗人情感:虽然诗人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通过“我来不作丁生梦”,暗示自己远离尘世喧嚣,追求超脱的境界。而“那得衰鬟换绿毛”则表达了对于青春易逝、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慨。
  1. 诗歌影响
  • 文学价值:《七里乔松》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内涵,体现了明代诗歌的风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自然保护意识:诗中的松树形象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珍惜资源。这株古松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现代应用
  • 教育用途:可以将《七里乔松》作为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 旅游景点开发:将这首诗中的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 文化交流: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讲座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传承《七里乔松》这一文化遗产。

《七里乔松》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它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和研究《七里乔松》,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自然的态度。同时,它也启示现代人要珍惜自然、传承文化,让这些美好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流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