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咏古

澬水西来绕县流,烟波远接洞庭秋。
津头客舫足江货,岸畔人家多竹楼。
甘垒草荒秋月淡,裴亭树老暮烟稠。
浮丘仙子何须问,我亦当年赋远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益阳咏古》是明代诗人薛瑄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益阳地区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的深刻描绘。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

  1. 诗歌背景
  • 作者:薛瑄,明代著名诗人、文学理论家。
  • 创作时间与地点:诗作的创作时间未明确指出,但可从内容推测为明代中后期。作品描绘了益阳地区的风光,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
  1. 主要内容
  • 自然景观描写:《益阳咏古》通过“澬水西来绕县流,烟波远接洞庭秋”等句子,生动地描绘了益阳地区的自然风光,如水流、烟波、洞庭湖等。
  • 人文景观描写:诗中“津头客舫足江货,岸畔人家多竹楼”等句,展示了益阳地区的商业活动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特色。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人巧妙地使用“甘垒草荒秋月淡,裴亭树老暮烟稠”等意象,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益阳的山水之间。
  • 情感表达: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和对自然美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1. 文化意义
  • 地域文化的体现:薛瑄通过《益阳咏古》展现了明代益阳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自然风光,为研究明代文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旅游资源的开发:对于现代旅游者来说,这首诗不仅是欣赏古典诗词的好材料,也是体验和了解古代地方文化的窗口。

薛瑄的《益阳咏古》不仅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