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阳九日

黔阳九日意何如,北望神京万里馀。
行院已无人送酒,故园应有雁传书。
铁冠不向秋风落,黄菊仍沾晓露舒。
霜满南天消恶气,锦囊何必佩茱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黔阳九日》是明代诗人薛瑄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远在北国的京城的无限怀念。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原文
    黔阳九日意何如,北望神京万里馀。
    行院已无人送酒,故园应有雁传书。
    铁冠不向秋风落,黄菊仍沾晓露舒。
    霜满南天消恶气,锦囊何必佩茱萸。

  2. 诗的主题内容

  • 这首诗以“黔阳九日”为题,意指在黔阳(今属中国贵州省)度过的九日之长。诗人通过对这一特殊时期的回顾,抒发了对家乡、亲人和远方京城的深情。
  • 诗中“黔阳九日意何如”,直接提出了诗人的疑问和感受,表现出他对于这段时间的内心波动和思考。
  • “北望神京万里馀”,展现了诗人对京城的遥远思念和向往。京城作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对于诗人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 “行院已无人送酒,故园应有雁传书”,反映了作者在异乡孤独的生活状态,以及与家乡之间的情感联系。这里的“无人送酒”和“雁传书”,都象征着诗人与家乡的隔离和沟通困难。
  • “铁冠不向秋风落,黄菊仍沾晓露舒”,则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自然的赞美。这里的“铁冠”(即铁制的帽子,常用于文人墨客,象征坚贞不渝的精神)、“黄菊”(即黄色的菊花,代表坚韧不拔)等元素,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度。
  • “霜满南天消恶气,锦囊何必佩茱萸”,则是诗人对自己处境的一种超然和豁达的态度,同时也暗示了对现实无奈的感受。这里的“霜满南天”和“锦囊”等元素,增添了诗歌的浓厚色彩和深刻内涵。
  1. 诗歌的艺术特色
  •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深刻的情感。例如,“铁冠不向秋风落,黄菊仍沾晓露舒”不仅描绘了秋日的景色,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坚韧不拔态度的赞美。
  • 整首诗采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沉的情感,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每个字句都充满了力量和感情,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 诗歌的结构清晰,由开篇到结尾,步步推进,情感层层深入,使读者能够跟随诗人的思路,感受其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黔阳九日》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远方京城的无尽向往。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一次深刻展现,值得细细品味与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