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看刈禾二首 其一

为农每爱宽平地,已向中州住七年。
莫道功名当早岁,且看禾黍熟秋天。
萧萧满地收霜穗,整整成摞积晚烟。
浊酒一壶劳僮仆,素餐深恐愧前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郊看刈禾二首 其一”,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此诗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状况,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苦与不易,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厚同情和关怀。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西郊收割稻谷的场景,以及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诗中的“西郊”、“禾”等词汇,不仅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地理和文化背景信息,还使得诗歌具有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采用了白描的写作风格,即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来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这种写作方式既突出了主题,又避免了过多的修饰和雕琢,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现实,易于理解和共鸣。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农民辛劳与收获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农民的生活艰辛与丰收的喜悦,从而引发了读者对农民生活的思考和感慨。

从历史背景来看,“西郊看刈禾”不仅是一首描写劳动场景的诗歌,更反映了唐朝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矛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农民面临着繁重的赋税和苛政,生活十分艰难。白居易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农民困苦生活的同情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体现了诗人关注民生、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学习对象,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通过学习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社会的现实状况,感受到古代人民的艰辛生活和诗人的人文关怀精神。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公平、人民福祉等问题的重要性。

“西郊看刈禾二首 其一”作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示了诗人白居易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刻现实。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