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寒山

饭后步晴麓,晴光夺寒目。
行行忽觉高,湖容更如沐。
枫林既巳凋,黄花既己蹙。
山秃剩松声,水空照孤鹜。
冰霜彻骨清,天地见贞朴。
凭高一望之,我怀四飞逐。
闭户虽长策,登山亦免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寒山》是唐代诗僧寒山的一首著名诗作,其内容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也被称为寒山子,据说他生活在唐开元至宝历年间,具体为713~825年之间。他的居所位于今浙江天台的始丰县寒岩,那里的风景秀丽,是他创作诗歌的理想之地。
  2. 作品风格:寒山擅长吟诗唱偈,他的诗歌多刻在山石竹木之上,现存有三百多首。这些诗作大多以自然景观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其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等句子,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3. 文化影响:由于寒山的诗歌和传说,他被后人广为传颂。《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更是让寒山和寒山寺的名字深入人心。此外,寒山文化还影响了美国文学作品,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典范。
  4. 文学价值:从文学角度来看,《登寒山》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还承载着诗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5. 研究意义:对于学术界而言,《登寒山》不仅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对象,也是探讨人与自然关系、文人心态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关键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

《登寒山》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历史,一个反映唐代文人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的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