桀犬惯吠尧,于尧何所伤;
假令不吠尧,于桀何所偿。
既饱桀刍豢,应喻桀心肠;
桀威日以炽,犬吠日以扬。
桀竟南巢去,犬亦丧家亡;
无复声如豹,祗觉胆似獐。
四顾乞人怜,摇尾在道傍。
叮咛世上犬,勿效主人狂!
桀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桀犬》是明代诗人卢若腾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对桀犬吠尧的比喻,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以及对正义的坚持。以下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作者简介: 卢若腾(1600~1664),字闲之,福建省金门人。他因金门为唐代时监牧地,故号牧洲。他是明末清初的重要诗人之一,以诗文见长,其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诗歌原文及解析:诗中“桀犬惯吠尧,于尧何所伤;假令不吠尧,于桀何所偿”表达了对权贵的轻蔑态度。诗人通过桀犬吠尧的比喻,批判了那些依附于恶势力的小人,他们即使对贤者不怀好意也会得到保护。而诗人则表示,如果自己不依附权贵,那么自己的行为就是正当的,没有损害到任何一方。
诗中的象征意义:这首诗不仅是一种政治讽刺,也反映了诗人对人性和权力斗争的深层思考。桀犬象征着那些为了私利而忘恩负义的人,他们的吠声是对主人的忠诚,但这种忠诚是建立在牺牲他人的基础之上的。诗中的“桀威日以炽,犬吠日以扬”描绘了一个权贵日益嚣张、小人们则愈发猖獗的社会现象。
《桀犬》不仅是一篇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政治讽刺诗,也是一首表达作者独立思考和坚守原则的力作。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明代文学的特色和社会现实,以及文人在动荡时代中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