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示冢儿

阿訚才六岁,儿是十龄时。
莫笑而翁拙,全凭汝母慈。
乡关常在望,风雨一题诗。
去去归何暮,还家不计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示冢儿》是明代诗人欧必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儿子的深情厚意,还反映了他对于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认知与承担。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简介
  • 欧必元(一五七三—一六四二),字子建,顺德人。他是大任从孙,主遇从兄。十五岁为诸生,试辄第一。明思宗崇祯间贡生,年已六十。以时事多艰,未仕而卒。
  • 欧必元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词作品在明朝时期具有重要影响。尽管他未能在仕途上获得更高成就,但他的作品仍被后人传颂。他的一生充满了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1. 诗歌原文
    阿訚才六岁,儿是十龄时。
    莫笑而翁拙,全凭汝母慈。
    乡关常在望,风雨一题诗。
    去去归何暮?还家不计期。

  2. 诗歌解析

  • 情感表达:诗中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父亲对儿子深厚的爱和期望。”莫笑而翁拙”表达了即使自己学识有限,也不应嘲笑儿子的年纪小,而是应该依靠母亲的智慧和支持。这种情感展现了父亲对儿子成长过程中的支持和鼓励。
  • 生活描写:诗中也描绘了父亲的家乡和对儿子未来的期盼。”乡关常在望”显示了父亲对于家乡的思念和对儿子未来的牵挂;”风雨一题诗”则可能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寄托或象征,寓意无论面对何种困难或挑战,父亲都会给予儿子支持和指导。
  • 主题思想:整首诗不仅是对亲情的赞美,也是对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父亲虽然未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在文学艺术上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这既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寄示冢儿》不仅是一首表达父母对子女深情的诗歌,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人生思考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家庭的价值、个人的成长以及社会的责任,从而在现代生活中寻找到更多生活的启迪和动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