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书儿曹修葺山居

自悔出山误,由来归梦频。
每看客邱月,偏忆故园春。
鸣鸟惊时变,荒丛着雨新。
可怜湖石畔,只少白头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书儿曹修葺山居》是明代诗人刘遵宪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对该诗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刘遵宪,字子章,号南皋,明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生平与创作紧密相连,对后世影响深远。
  • 诗歌成就:刘遵宪的诗歌风格独特,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其作品多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自然的热爱。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自悔出山误,由来归梦频。每看客邱月,偏忆故园春。鸣鸟惊时变,荒丛著雨新。可怜湖石畔,只少白头人。
  • 诗句赏析:”自悔出山误”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未能继续仕途的后悔之情,”偏忆故园春”则展现了对故乡春天的深切怀念。”鸣鸟惊时变,荒丛著雨新”描绘了一幅风雨中山林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一句”可怜湖石畔,只少白头人”更是表达了一种孤独与哀愁的情绪。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刘遵宪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艺术手法:诗中的意象选择和组合非常巧妙,如“客邱月”与“故园春”的对比,以及风雨中的山林景象,都极具画面感和诗意。
  1. 文化意义
  • 文人情怀:刘遵宪的这首诗充分展示了文人的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 文学价值:《寄书儿曹修葺山居》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历史背景
  • 明代环境:明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的思想和生活状态也呈现出多样性。
  • 社会状况:明代的社会状况复杂多变,许多文人因此感到迷茫和不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刘遵宪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刘遵宪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富有音乐性,能够很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
  • 意象运用:诗中的意象选取十分巧妙,如“客邱月”与“故园春”的对比,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1. 读者反响
  • 文学爱好者: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寄书儿曹修葺山居》这样的诗歌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 研究学者:对于研究明代文学的学者来说,这首诗是了解明代文人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的重要文献。

刘遵宪的《寄书儿曹修葺山居》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诗歌,也是理解明代文人思想和生活状态的重要文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领会古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