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耕藉田恭纪

青阳膏土动郊原,玉轪乘时出应门。
自古有年歌帝力,于今祈谷荷君恩。
西畴柳带宫云暖,上苑花迎稼雨繁。
田畯于时占介福,茨梁早已报曾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亲耕藉田恭纪》是明代诗人刘荣嗣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对该作品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亲耕藉田恭纪》的作者刘荣嗣,生活在明代,其文学成就在当时颇为突出,他的诗歌作品多体现了对农业和农民生活状况的关注,以及对于社会风俗的深刻理解。刘荣嗣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2. 诗篇原文:《亲耕藉田恭纪》全诗如下:青阳膏土动郊原,玉轪乘时出应门。自古有年歌帝力,于今祈谷荷君恩。西畴柳带宫云暖,上苑花迎稼雨繁。这首诗通过对春耕季节中天子躬耕的情景描写,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祈愿。诗中的“自古有年歌帝力”和“于今祈谷荷君恩”两句,展现了古代帝王通过亲自耕籍来祈求丰收的传统礼俗及其背后的政治意义。
  3. 历史背景:在探讨《亲耕藉田恭纪》的历史背景时,需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和君王与农事活动的关系。自周代以来,“亲耕”作为一项重要的礼法活动,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皇帝亲自参与耕种,象征着对农业的重视和对民生的关怀。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代君王的仁政理念,也加强了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4. 文化意义:《亲耕藉田恭纪》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敬畏以及对和谐共生的追求。在今天看来,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关注农业、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者,同时也强调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5. 艺术特色:《亲耕藉田恭纪》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独到之处。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天子耕籍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物活动的细腻刻画,诗人成功地传达了他对这一传统礼仪活动的敬意以及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刘荣嗣的《亲耕藉田恭纪》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文化和君王与农事活动的关系,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