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闷三首 其二

东风吹云不作雪,潇潇雨声中夜发。
孤舟泊在荒江滨,破芦为篷漏不歇。
衾裯沾湿寒如冰,骨缩筋挛哽呜咽。
天将忧戚玉汝成,杜叟之歌漫愁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遣闷三首·其二》是宋代陆游的作品,描述了他在孤独的夜晚,因天气寒冷和孤独感而感到忧戚。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宋金战争的动荡时期,因此其诗作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关注。
  • 作品风格:陆游的诗歌风格豪迈激昂,善于表达个人情感和时代精神。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面貌。
  1. 诗歌原文
    东风吹云不作雪,潇潇雨声中夜发。
    孤舟泊在荒江滨,破芦为篷漏不歇。
    衾裯沾湿寒如冰,骨缩筋挛哽呜咽。
    天将忧戚玉汝成,杜叟之歌漫愁绝。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遣闷三首·其二》中的“东风吹云不作雪,潇潇雨声中夜发”展现了一个冬夜的景象,寒风凛冽,细雨纷飞,营造出一种冷清而又凄凉的氛围。
  • 情感表达:通过“孤舟泊在荒江滨,破芦为篷漏不歇”等句子,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异乡漂泊的孤独与无助,以及夜晚因寒冷而产生的生理不适。
  • 象征意义:整首诗中,“天将忧戚玉汝成”一句,可能寓意着诗人对于自己境遇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这首诗作创作于南宋时期,那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国家面临着外患内忧的双重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陆游的这首作品可能反映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索。
  • 个人经历:陆游一生多次遭受政治打击和个人挫折,这些经历在他的诗歌中有所体现,而《遣闷三首·其二》可能就是他在特定时刻所抒发的情感。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陆游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以其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后世学者的高度评价。《遣闷三首·其二》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展示了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 教育价值:陆游的诗作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对于研究宋代乃至中国古典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遣闷三首·其二》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时代风貌。

《遣闷三首·其二》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作,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心境,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陆游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文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