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僻阴阴转夕阳,藤萝小径涉微茫。
濒江水鸟归投树,过竹林蝉噪切床。
秋已三旬犹苦热,郡违十里自成乡。
年来服习山中静,直北神京路许长。
宿三城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三城寺》是明代诗人齐之鸾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寺庙的幽静之美,还透露出诗人内心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的第一句“寺僻阴阴转夕阳”,通过描绘夕阳西下时寺庙四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安静而祥和的氛围。这里的“寺僻”意味着寺庙远离喧嚣,位于僻静之处;“阴阴转夕阳”则形象地描述了夕阳渐渐落下的情景。这种描述不仅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
第二句“藤萝小径涉微茫”,进一步描绘了在藤萝覆盖的小径上漫步时的模糊不清感。这句中“藤萝”可能指的是缠绕在寺庙周围的植物,而“涉微茫”则表达了走在这条小径上的模糊、不确定之感。这两句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之中。
第三句“濒江水鸟归投树”,转入了对江边景象的描绘。在这里,“濒江”表明靠近江河,而“水鸟归投树”则描述了水鸟回到岸边栖息的情景。这不仅体现了自然界生物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态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第四句“过竹林蝉噪切床”,转而描写了竹林中的蝉鸣声。这里的“过竹林”说明了诗人所处位置,而“蝉噪切床”则是对蝉鸣声音的描述,给人一种夜深人静时,蝉鸣声声入耳的感受。
最后一句“秋已三旬犹苦热,郡违十里自成乡”,表达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感受。尽管已经是秋天,但天气依然炎热,这种对比使得诗人产生了一种孤独和遥远的感觉。这里的“郡违十里自成乡”可能指的是由于距离家乡较远,使得诗人感到自己像是独自居住在外乡一样。
《宿三城寺》这首诗通过对寺庙周围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现象的生动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心灵宁静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不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