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二章为应节妇赋 其二

天台有方石,光洁宛如几。
大者何嵓嵓,小者尽齿齿。
不是雕琢力,岂无神鬼庇。
南方有佳人,贞心与之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台二章为应节妇赋 其二》是郑善夫创作的一首明末诗歌。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及其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1. 作者简介
  • 作者背景:郑善夫,明代诗人,字继之,号少谷,鄞县人,著有《郑善夫诗选》。其生平不详,但根据诗的内容及风格推测,他可能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敏锐观察力的文人。
  • 时代背景:明朝中晚期的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善夫的诗作多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1. 诗作原文
  • 诗句内容:天台有方石,光洁宛如几。大者何嵓嵓,小者尽齿齿。不是雕琢力,岂无神鬼庇。南方有佳人,贞心与之比。
  • 诗句鉴赏: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描述了天台山上的一方巨石,通过对比“大石”与“小石”,表达了自然界的宏伟与精致,同时也隐喻了世间万物皆有其独特之美。最后一句“南方有佳人,贞心与之比”,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比喻高洁的人格品质,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向往。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天台石”既是自然景观的象征,也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通过对石的描绘,不仅传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南方有佳人,贞心与之比”中的“佳人”和“贞心”都是极具象征意义的词汇,它们代表着纯洁、高尚的品质,与“天台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情感表达:郑善夫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在《天台二章为应节妇赋 其二》中,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既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赞叹,也是一种对生活哲理的思考。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天台二章为应节妇赋 其二》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思想感情的艺术佳作。它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