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思道书

伏枕忽传车马使,揽衣迎问已沾巾。
开缄萧飒见汝面,回首苍茫任此身。
司马著书长抱病,黔娄为道不辞贫。
沧江冷落梅花晚,独抱遗芳向远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得思道书》是明代诗人郑善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通过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于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郑善夫个人的内心世界,也折射出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在文学价值方面,《得思道书》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被后世传诵不衰。它不仅是明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分析,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才情与智慧,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友情、道德等方面的深刻启示。

从艺术风格上来看,《得思道书》具有明显的明代诗歌特色。其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同时,这首诗还体现了郑善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从主题内容上看,《得思道书》以朋友间的情谊为主题,通过对友人书信内容的展开,描绘了一幅幅充满情感的画面。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友人深切的怀念之情,也让人深思友谊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此外,诗中还蕴含着一种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如“司马著书长抱病,黔娄为道不辞贫”一句,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

从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上看,《得思道书》创作于明代,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文官制度逐渐完善,文人地位日益重要,这为明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同时,明代社会动荡不安,文人阶层普遍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和心灵的困扰,这些都反映在了《得思道书》等作品中。

《得思道书》作为明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更在思想上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也是研究明代文学、思想、文化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变迁下的文化特征,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友情、道德等方面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