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游城西寺

毗卢千佛阁,近在绿云中。
客到虚无岸,春归莺燕丛。
燕台望不及,古意渺何穷。
拟入东林社,殷勤向远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暮游城西寺》是明代郑善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郑善夫,明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因愤于宦官用事而弃官,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曾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春暮游城西寺》是郑善夫在游历一座寺庙时所作,诗中通过对毗卢千佛阁和春末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寺庙的向往以及内心深处的古意与寂寞之情。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毗卢千佛阁,近在绿云中。
客到虚无岸,春归莺燕丛。
燕台望不及,古意渺何穷。
拟入东林社,殷勤向远公。

诗人通过“毗卢千佛阁”这一形象化的描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庄严的佛教圣地。接着,“客到”两句则展现了诗人身处此地时的心境,他站在虚无之地的岸边,感受着春天的气息逐渐融入周围的环境中。这里的“春归莺燕丛”更是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使得整个场景显得生机盎然。

尽管景色迷人,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却无法用言语表达。“燕台望不及”表达了他对远方美景的渴望,但最终只能无奈地遥望而无法真正触及。“古意渺何穷”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古老意境,这种意境让他感到既遥远又不可触及。

诗人提出了自己的心愿,想要加入东林社,并热情地向著名的高僧远公致敬。这表明他对佛教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愿望。

《春暮游城西寺》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佛教圣地,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