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刘宓

宓也归何处,营魂不可招。
只疑天地阔,竟作死生遥。
苦海风涛壮,炎方罔两骄。
伤心卧佛寺,秋雨自兰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刘宓是明代诗人郑善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风格著称,而且反映了作者对人生、自然以及宇宙的深刻感悟。

《悼刘宓》的创作背景与其作者的生平密切相关。郑善夫,号少谷,是明代福建闽县人,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早年中进士后曾担任户部主事、礼部主事等职,因不满当时的政治现状而弃官归隐。正德中,他重新出仕,但不久因直言进谏南巡而被廷杖,最终病逝于途中。这样的经历让他更加敏感地体会到了人生的苦短和世界的无常,这些都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体现。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悼刘宓》的艺术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它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当时已经较为成熟和规范,能够较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与思想。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却富有力度,能够精准地传达诗人的情感波动。例如,“宓也归何处,营魂不可招”表达了诗人对于亡友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控。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如“只疑天地阔,竟作死生遥”等句,都展现了诗人对宇宙和生命奥秘的探索和思考。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窥见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思想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环境。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价值,使《悼刘宓》成为了研究明代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资料。

《悼刘宓》不仅是郑善夫个人艺术生涯中的一项重要作品,也是明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值得每一位读者深入研究和欣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