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范苇斋

苇斋奇男子,可望不可羁。
平生负孝义,断断无乖离。
壮年事文艺,出入黄金闺。
供奉三十载,屡将荣遇辞。
建安最许可,东里尤相知。
萧然一儒冠,朝野瞻容仪。
直道老弥坚,清节贫弗移。
皓皓方寸地,殷勤付佳儿。
念兹不可作,泪洒坟前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范苇斋’是明代诗人郑文康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作者对范苇斋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其一生的评价。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

  1. 作者介绍:郑文康,字时义,号介庵,明昆山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曾官观政大理寺。因父病辞官回乡居平桥东春和坊,以教书度日。卒年五十三。

  2. 诗歌原文
    苇斋奇男子,可望不可羁。
    平生负孝义,断断无乖离。
    壮年事文艺,出入黄金闺。
    供奉三十载,屡将荣遇辞。
    建安最许可,东里尤相知。
    萧然一儒冠,朝野瞻容仪。
    直道老弥坚,清节贫弗移。
    皓皓方寸地,殷勤付佳儿。
    念兹不可作,泪洒坟前碑。

  3. 诗歌赏析

  • 人物描绘:诗中通过“苇斋奇男子”的描述,展现了范苇斋的非凡气质和才华。他的品格高尚,令人敬佩,但同时也有难以驾驭的一面。
  • 人生评价:诗中的“平生负孝义,断断无乖离”反映了范苇斋孝顺和坚定的品质,以及他与世独立的性格特点。
  • 艺术成就: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体现在对情感的细腻表达和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揭示上。尤其是诗的结尾,用“泪洒坟前碑”表达了作者无尽的哀思和对范苇斋的深切怀念。
  1. 历史背景
  • 郑文康生活在明朝末年,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为许多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来源。
  • 范苇斋的形象可能是作者借鉴或虚构的人物原型,或者是根据现实中某位具有相似特质的人物所写。

可以看出《挽范苇斋》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篇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范苇斋一生的评价,也体现了作者本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首诗通过对范苇斋生平的描绘和对其人格品质的赞扬,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怀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