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旷怡楼

上人栖迹云霞中,楼居背倚青芙蓉。
映帘花木四攒绕,深幽雅称金仙宫。
古闻滇阳擅佳丽,五华特秀西南丛。
沧波远引势吞吐,城闉俯瞰烟溟蒙。
楼台万井互参列,浮图百尺高凌空。
面前冈峦总奔赴,嵯峨宛若君山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旷怡楼是一首明代诗人陈琏创作的诗,描绘了作者在登上高楼后所见的山水美景以及内心的感受。下面将详细介绍登旷怡楼:

  1. 作者与创作背景
  • 陈琏,字廷器,号琴轩,广东东莞人,明初举人。家藏书万卷,有《琴轩集》和《归田稿》。他在宣德年间任国子祭酒,正统初年仕至南京礼部侍郎。其作品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1. 诗歌原文赏析
  • 诗中“神仙洞府白云中,石径逶迤自可通”描绘了一幅仙境般的景致,白云深处隐约可见的洞府,石径蜿蜒曲折,引人遐想。
  • “翠柏叶香凝瑞露,红梅花老谢春风”,则通过翠柏和红梅的描写传达了季节更迭和时间流逝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危楼近创规模好,华扁新题字画工”则赞美了高楼的建筑之美,以及楼内悬挂的匾额书法之精湛。
  • “瞻望孝陵应不远,钟山佳气郁茏葱”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敬畏和对自然景观的欣赏相结合的情感。
  1. 诗作的文化意义
  • 登旷怡楼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登山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它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思索的空间。
  •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 诗作的现实价值
  • 登旷怡楼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教导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平衡,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细微之美。
  • 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逃离现代喧嚣、回归自然的方式,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境界。
  1. 诗作的历史影响
  • 登旷怡楼作为明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也成为了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资料之一。
  •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范本。

登旷怡楼不仅是明代诗人陈琏的艺术成就,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一种独特诠释和表达。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