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其十一

一破名利关,觉非如不及。
设膻游蚁聚,张烛飞蛾集。
得嗜性所便,近死乃逾疾。
何如五彩囊,采露华山室。
无事风尘眼,仙童坐相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一》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7世纪末到8世纪初,也就是唐朝初期。陈子昂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
  • 《感遇诗三十八首》是一组反映作者政治理想与人生感悟的诗歌,其中《其十一》侧重写鬼谷子形象。
  1. 诗句解析
  • 吾爱鬼谷子。这句表达了作者对鬼谷子的仰慕之情。鬼谷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智慧闻名于世。
  • 青溪无垢氛。这里的“青溪”指的是清澈见底的小溪,而“无垢氛”则意味着环境清幽、没有世俗的污染。这两句共同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宁静祥和的理想境界。
  • 囊括经世道。这句话意味着广泛地掌握并运用世间的治国之道。
  • 遗身在白云。通过“遗身”表达了作者超脱物外、不问世事的情怀,而“在白云”则描绘了他隐逸山林、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
  • 七雄方龙斗。描述了战国时期的纷争局面,群雄争霸,天下大乱。
  • 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浮华虚荣的轻视,主张遵循自然的道理和时代的趋势,保持内心的平和。
  • 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意指内心宽广可以包容宇宙万物,即使才华未被完全施展也无妨(卷之不盈分),展现了作者的高远胸怀和谦逊态度。
  • 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认为山木虽然长寿却孤独,而与麋鹿群居则更为自在。
  1. 文学价值
  •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一》不仅展示了陈子昂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还体现了他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 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
  1. 艺术手法
  • 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对战国乱世与隐逸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作者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
  • 运用象征和暗喻的表达方式,如“青溪无垢氛”中的“青溪”象征清静的环境,而“遗身在白云”中的“白云”则是隐逸生活的象征。
  1. 历史影响
  • 作为唐初的重要作品之一,《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一》对后世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追求高洁品质、隐逸生活方式方面。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一》不仅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审美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