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待燕

积雨逢新社,巢空燕未归。
岂应寒尚阻,还是湿慵飞。
欲践秋前约,徒开柳下扉。
花才遍朱雀,巷莫认乌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社日待燕》是明代闻华卿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在探讨文学作品时,往往要了解其作者背景、创作背景、作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等多个方面。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社日待燕》的作者是明代的闻华卿。他生活在明代中叶,这一时期的文化与文学发展较为繁荣,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诗人和作家。作为一位明代诗人,闻华卿的创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也体现了个人的思想情感。
  2. 创作背景:《社日待燕》的诗题表明了该诗可能描绘的是春季的某一社日活动场景。在中国古代社会,社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通常有祭祀土地神等传统习俗,也是家人团聚的好时机。诗中“积雨逢新社,巢空燕未归”描写了雨后的新社景象,而“巢空燕未归”则表达了燕子归来的情景。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画面。
  3. 作品内容与主题:这首诗主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春日社日的景象,其中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人文活动的体现。诗中的“岂应寒尚阻,还是湿慵飞”表现了燕子因潮湿而不愿飞翔的无奈心情。同时,“欲践秋前约,徒开柳下扉”则透露出人们期待秋日前的约定,却只能在柳树下开启家门的情景。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生动的社日景象,还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4. 艺术特色:闻华卿在《社日待燕》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使得诗歌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例如,诗中“花才遍朱雀,巷莫认乌衣”利用了朱雀门和乌衣巷这两个著名的地名,既增添了地域色彩,又暗示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深厚。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场景刻画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艺术触觉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社日待燕》不仅是一首描绘社日景象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的佳作。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摹和对人物心理的深刻刻画,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