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宿东山寺四首 其三

此地苦无蟹,登山幸有樽。
雨来迷峡口,江去锁荆门。
城郭含烟重,郊原暝色昏。
西南几百里,独见一峰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宿东山寺四首·其三》是明朝文学家雷思霈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在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感,同时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见解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生平:雷思霈(约1490年—约1548年),字子仪,号东樵,明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明代中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这些经历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
  • 成就:雷思霈的诗作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情感见长,尤其擅长写景和咏史。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1. 诗词原文
    本地苦无蟹,登山幸有樽。雨来迷峡口,江去锁荆门。城郭含烟重,郊原暝色昏。西南几百里,独见一峰尊。

  2. 创作背景

  • 时间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具体年份不详,但根据内容来看,应是在秋季,当时正值中秋节前后,诗人可能与友人一同登高赏月,饮酒赋诗。
  • 地点背景:东山寺位于当时的南京附近,可能是诗人游览或隐居的地方。诗中提到“此地”,说明诗人对这个地方有着特殊的情感。
  1. 作品赏析
  • 意境之美:诗中的“独见一峰尊”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山中独自欣赏美景时的孤独与崇高感。这种通过自然景物引发的深层情感体验,使得诗歌具有了更丰富的情感层次和更深的艺术内涵。
  • 语言之巧:诗歌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如“此地苦无蟹,登山幸有樽”和“西南几百里,独见一峰尊”,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也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有趣。
  1. 名家点评
  • 在《明诗纪事》等文献中,有评论称此诗“清丽脱俗,意蕴深长”。这表明这首诗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重要的是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
  • 此外,也有学者指出这首诗是明代中期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自然美、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和思考。
  1. 文化影响
  • 思想内涵:诗中的“独见一峰尊”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个人独立性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种思想在当代仍有其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宁静和坚持。
  • 艺术价值:《九日宿东山寺四首·其三》作为明代诗歌的代表之一,对于研究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审美观念以及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雷思霈的《九日宿东山寺四首·其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明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让古典文学的魅力在现代社会绽放新的光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