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来吴今五年,青山目断东南天。
越音未改吴音熟,每见乡僧一惘然。
上人何来亦潇洒,才打乡谈便能解。
观光上国及期还,听讲长干前月罢。
梵公此地迹犹存,为我重开忏悔门。
石桥花飞香杳蔼,莲池蛙静雨黄昏。
梦中金鼓声初歇,却舣扁舟欲归越。
碧草遥怜茂苑春,苍苔不扫蛾眉雪。
竹间旧房萝薜侵,箧书芸消生白蟫。
人情怀土无古今,悒悒终为庄舄吟。
我亦因之思禹穴,负儋未息愁难任。
陆沉乡井亦何事,白鸥有盟宜重寻。
清镜阁前湖水深,曾为先人照苦心。
丈夫出处自努力,赠言愧比双南金。
送高忏首还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高忏首还越》是明朝南洲法师的文学作品。 在这首诗中,南洲法师通过描绘故乡的山川、风俗以及与友人的对话,展现了他对故乡深厚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及其背景:
作者介绍:《送高忏首还越》的作者,南洲法师,是一位生活在明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就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赞赏。南洲法师的诗歌以表达个人情感为主,风格独特,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诗作原文:
昔我来吴今五年,青山目断东南天。
越音未改吴音熟,每见乡僧一惘然。
上人何来亦潇洒,才打乡谈便能解。
观光上国及期还,听讲长干前月罢。
梵公此地迹犹存,为我重开忏悔门。
石桥花飞
- 诗作赏析:
- 《送高忏首还越》是一首描写诗人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之作。诗人通过描述与故乡相关的景物和人物,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诗中“青山目断东南天”一句,运用了视觉形象,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青山”代表着故乡的自然风光,而“目断东南天”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 “越音未改吴音熟”一句,则通过对比两种方言的特点,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感情。这里的“越音”代表着家乡的语言特色,而“吴音熟”则表明故乡的语言已经深深地印在了诗人的心中。
-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故乡情怀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通过对故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写作背景:《送高忏首还越》的创作背景,具体时间不详。根据诗中的“观光上国及期还”,可以推测此诗创作于诗人游览过的城市或国家。此外,诗中提到的“梵公此地迹犹存”,可能指的是某个与佛教相关的地方或寺庙,这也为理解诗歌提供了线索。总之,这首诗是在诗人离开故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沉淀后创作的。通过对故乡的描写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文化价值:《送高忏首还越》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明朝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人性、情感和社会关系的窗口,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送高忏首还越》是一首表达诗人对故乡深情怀念和对友人思念之情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析和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其优美的文字和深沉的情感,还可以从中汲取到人生的启示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