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警八首 其三

愿学由来的有传,吾今安敢负前贤。
为山只合无亏篑,弃井多因未及泉。
利欲久拌遗俗累,身心真畏愧苍天。
试看列国栖栖者,岂得凝神便晏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警八首》其三,是明朝诗人杨起元的诗作。此诗以简洁明快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名利、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和自我警醒。

从主题上看,《自警八首·其三》主要探讨了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诗中“愿学由来的有传,吾今安敢负前贤”一句,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尊重和效仿意愿。同时,通过对比自然现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为山只合无亏篑,弃井多因未及泉”,寓意着做人应坚守原则,不应随波逐流,否则将一事无成。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杨起元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也展现了他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追求。

从艺术风格来看,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杨起元在诗中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利欲久拌遗俗累,身心真畏愧苍天”中的“拌”字,生动地描绘了名利诱惑对个体道德的侵蚀,而“畏愧苍天”则表达了诗人对高尚道德的追求。此外,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如“为山”象征坚守原则,“弃井”象征放弃责任,这些象征都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就历史影响而言,《自警八首·其三》不仅是杨起元个人思想情感的抒发,更是明代士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普遍面临政治理想与现实利益的双重压力,这首诗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社会责任和个人修养的深刻反思。这种反思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道德资源。

《自警八首》其三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作品,它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