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蕊方收梅未开,群阴尽处见阳回。
两间窍妙谁先觉,千古真诠属圣才。
删后我惭巴里唱,画前君见伏羲来。
殷勤最有衡阳客,多助南山献寿杯。
寿张阳和先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寿张阳和先生》是明代诗人杨起元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描绘菊花绽放的美景来隐喻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表达了诗人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作者介绍:杨起元(1547年—1609年),字贞复,号复所,广东归善人。万历五年进士,曾从罗汝芳学王阳明理学。他的政治生涯颇为坎坷,官至吏部左侍郎,天启初追谥文懿。杨起元在学术上深受王阳明影响,尤其对“本体”与“工夫”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诗句解析:《寿张阳和先生》中的诗句“菊蕊方收梅未开,群阴尽处见阳回”以菊花盛开比喻人生经历的艰难后迎来转机,象征着逆境后的希望和重生。“两间窍妙谁先觉,千古真诠属圣才”则指出真正的智慧和道理是由圣人所领悟并传承下来的。
诗歌鉴赏: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还蕴含了深厚的哲学意义。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境界,强调了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对真理的追求。
杨起元的《寿张阳和先生》不仅是一首表达人生感悟与哲思的诗歌,也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自然哲学以及人生观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