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城逢贾少尹

下邑均田日,高才众所推。
岂期淮泗上,复见凤鸾姿。
海运终难讲,河漕要众思。
君家三策在,定不负明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临城逢贾少尹》是明代杨巍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赏析及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在了解这首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

  1. 创作背景:杨巍,字伯谦,嘉靖进土,初任武进知县,后为兵科给事中,累官至吏部尚书。从他的官职履历来看,他在仕途上有着不俗的表现,但具体创作《临城逢贾少尹》的具体时间节点则未在资料中明确指出。
  2. 内容赏析:《临城逢贾少尹》的原文如下:“下邑均田日,高才众所推。岂期淮泗上,复见凤鸾姿。海运终难讲,河漕要众思。君家三策在,定不负明时。”诗中通过描绘诗人与贾少尹的相遇场景,表达了对于人才的珍视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其中,“下邑均田日”和“高才众所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土地改革的重视以及对于才能的认可;“淮泗上”可能指的是地理位置或政治环境的特殊意义;“海运终难讲,河漕要众思”则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水利工程的关注;最后提到“君家三策在,定不负明时”则表明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3. 艺术特色:《临城逢贾少尹》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和观点;其次,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对人物的描写,也有对事件的叙述,体现了古代诗歌的结构特点;最后,诗歌主题鲜明,情感真挚,既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临城逢贾少尹》不仅是一首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明代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的知识和灵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