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京别诸公

春日去都门,河桥气色温。
为因乞骸骨,宁不恋君恩。
白首家千里,红亭酒几尊。
治平诸老在,深足慰离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京别诸公》是明代诗人杨巍的作品。这首诗作于嘉靖时期,通过描绘春日的景色和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因政治原因不得不离开京城的无奈之情。以下是关于《出京别诸公》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杨巍,字伯谦,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学底蕴的文人墨客。他的诗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政治变迁,其中《出京别诸公》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2. 诗歌原文:《出京别诸公》是一首七言绝句,原文如下:
    春日去都门,河桥气色温。
    为因乞骸骨,宁不恋君恩。
    白首家千里,红亭酒几尊。
    治平诸老在,深足慰离魂。
  3. 主题思想:此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河桥美景和作者内心的矛盾情感,表达了一种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诗人因年老体衰而申请退休,另一方面又不愿轻易离开朝廷和故国,这种矛盾的心情在诗句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4. 艺术特色: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了深沉的情感。特别是“春日去都门”一句,不仅点明了季节,还暗示了时光流逝和岁月变迁。同时,诗中的“为因乞骸骨”与“宁不恋君恩”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5. 历史背景:杨巍生活在明朝中后期,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状态,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风貌。通过这样的作品,读者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与心境。
  6. 后世影响:虽然《出京别诸公》本身并不是非常知名的作品,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是杨巍个人创作的反映,也是明代文人群体生活状态的一个缩影。

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也为研究明代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变迁。

《出京别诸公》作为杨巍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在历史文化研究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后时代背景的研究和探讨,不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