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鹞子峪

十里松间路,松声杂鸟声。
山云多变态,野水自纵横。
古木题诗坐,悬崖下马行。
可怜幽绝处,只是近边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鹞子峪》是明代杨巍的一首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鹞子峪的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古堡及周边景色的深刻感悟。以下是关于这首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杨巍(约1514—约1605),字伯谦,号梦山,山东海丰人。他是明代的一位进士。杨巍以其卓越的文学造诣和丰富的官场经历而闻名。
  2. 诗作原文:《过鹞子峪》原文如下:
    十里松间路,松声杂鸟声。
    山云多变态,野水自纵横。
    古木题诗坐,悬崖下马行。
    可怜幽绝处,只是近边城。
  3. 诗歌鉴赏:这首诗以“过鹞子峪”为题,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沉思。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鹞子峪的自然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十里松间路”、“松声杂鸟声”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和谐的自然之中。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对古代文化遗迹的尊崇,如“古木题诗坐”和“悬崖下马行”,这些元素不仅增添了诗意,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4. 艺术特色: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哲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山云多变态”和“野水自纵横”,不仅描绘了鹞子峪的自然景观,更借此表达了世事无常、变化莫测的人生哲理。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简洁的语言,传递出深远的意境和情感,体现了明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5. 历史文化背景:《过鹞子峪》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明代,鹞子峪一带是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价值。诗中的“古堡”“石头垒砌的房子”等元素,不仅展示了当时建筑技术的高超,也反映了当时的军事防御体系。鹞子峪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北京与外界的重要通道,因此,诗中对边城的描写,不仅指地理上的边界,也象征着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过鹞子峪》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鹞子峪的自然美景,还反映了明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作为读者,可以通过这首诗更好地理解明代的文化和历史,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