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古日出行

晨登石峦望,浮云何相羊。
飘风自东来,若木回其光。
景曜薄万里,下界犹养凉。
曾崖自郁郁,芳茝含春霜。
草虫一何微,感物鸣其傍。
天池有黄鹄,一举知圜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代古日出行》是明代诗人杨慎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清晨登山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描绘了浮云、飘风、若木和景曜等自然元素,以及曾崖、芳茝和草虫等生命景象,整体上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受。

诗中开篇“晨登石峦望,浮云何相羊”,通过对清晨登山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经·小雅·北山》中有“浮云蔽日”之句,杨慎在这里运用了这一传统意象,旨在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紧接着,“飘风自东来,若木回其光”两句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内容。这里的“飘风”可能是指微风拂过,而“若木”则可能是某种树木,其枝叶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回应着风的吹拂。这样的描写不仅增强了诗的动态美,也使读者能够在心中形成一幅生动的自然风景画。

再往后,“景曜薄万里,下界犹养凉”两句,通过“景曜”与“养凉”的对比使用,表达了自然界的广袤与深邃。这种对比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上,更在意境上形成了一种跨越空间的美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日常的宁静与和谐。

诗的后半部分,“曾崖自郁郁,芳茝含春霜”,则是通过描绘曾崖与芳茝这两种植物,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曾崖的高大与郁郁葱葱的景象,让人联想到坚韧不拔;而芳茝在春霜中的芬芳,则传递出生命力顽强的讯息。这种对比,既展示了自然界的多样性,也在情感上给予读者深刻的共鸣。

“草虫一何微,感物鸣其傍”两句,则将视角转向了微小的生命——草虫。虽然这些草虫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们的存在却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了活力。这种从宏观自然到微观生命的转换,不仅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好。

在深入解析《代古日出行》时,还可以关注以下几点:

  • 杨慎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如他是明代三才子之一,与李梦阳、徐祯卿齐名,这为理解他的诗歌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背景。
  • 诗中的用词考究,如“景曜”、“若木”等,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的选用体现了杨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
  • 诗中蕴含的哲理,例如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传达了对生命、时间和宇宙的感悟,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主题。

《代古日出行》不仅是一首诗歌作品,更是一本生动的自然和文化百科全书。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杨慎作为一位杰出文人的艺术魅力以及对自然美的独到见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