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堠子

鼍记轩辕鼓,龟升夏禹图。
兜零清紫塞,寓望拱皇都。
水隔生烟直,山遮落照孤。
遒人春振铎,亭长晚吹菰。
原树遥分荠,城荒远辨芜。
淋铃蜀栈雨,疲旆楚江舻。
客思虚悲梗,吾生实射弧。
骖騑逵自达,兔鹿径休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堠子》是明代杨慎创作的一首五言排律。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历史以及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鼍记轩辕鼓,龟升夏禹图:诗的开篇便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轩辕黄帝和夏禹的历史画卷,象征着华夏民族的辉煌历史。
  • 兜零清紫塞,寓望拱皇都:诗人用“兜零”和“落照孤”等意象,描绘了边塞的苍凉与辽阔,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于朝廷的深深期盼。
  • 水隔生烟直,山遮落照孤: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生烟的水和孤寂的山共同构成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
  • 遒人春振铎,亭长晚吹菰:这里通过描述春风中铎声和夕阳下吹菰的人,表现了边境地区的宁静生活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原树遥分荠,城荒远辨芜:诗人以原树上的荠菜和城墙旁的野草为对比,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人民的苦难。
  • 淋铃蜀栈雨,疲旆楚江舻:描述了蜀地的栈道和楚地的长江,这些地方在战乱中饱受磨难,人民疲惫不堪。
  • 客思虚悲梗,吾生实射弧: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同时也抒发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 诗歌背景
  • 作者介绍: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文学家、学者,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为第一。他因大礼议事件被廷杖后遭贬谪,流放滇南,自号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
  • 创作时期:该诗作成于明代正德年间,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使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轩辕鼓”、“夏禹图”象征着华夏文明的伟大,“原树”与“城荒”则暗示了战争对自然和人类家园的破坏。
  • 情感表达: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通过对边塞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这首诗不仅是杨慎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明代社会历史风貌的真实记录,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 文学价值:作为明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它体现了杨慎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1. 现代影响
  • 学术研究:学者们经常引用这首诗进行历史文化的研究,探讨明代的社会变迁和文化特色。
  • 教育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这首诗常被选入教材,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咏堠子》不仅展现了杨慎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复杂面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读者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