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童

何物宁馨辟稻粱,云根稚子有刚肠。
香分娲氏云中线,烟散图澄掌上光。
藜火明销天禄阁,荀龙涎喷德星堂。
佛书谩说严童子,非木非空闻妙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芳童》是明代杨守阯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深刻感悟。以下是从不同方面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人生平
  • 杨守阯,明代浙江鄞县人,字维立,号碧川。他是明成化十四年进士,后授编修、南京侍读等职,并曾掌翰林院及南京吏部右侍郎。杨守阯好学,博览群书,师事乃兄,其学术成就和文学创作都颇受当时文人敬重。
  1. 诗词原文
  • 何物宁馨辟稻粱,云根稚子有刚肠。
  • 香分娲氏云中线,烟散图澄掌上光。
  • 藜火明销天禄阁,荀龙涎喷德星堂。
  • 佛书谩说严童子,非木非空闻妙香。
  1. 诗歌主题
  • 《芳童》作为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象征,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纯净美感。诗句中的“何物宁馨辟稻粱”意味着世间万物之中,唯有纯洁如孩童的心灵能够远离纷扰,保持宁静与纯真;而“云根稚子有刚肠”则形容那些如同山间幼苗般坚韧不拔、具有坚强意志的人或事物。
  • 诗歌中还涉及佛教元素,诸如“香分娲氏云中线”,“荀龙涎喷德星堂”等,这些内容暗示了诗人对超然物外、清净无垢的理想世界的向往。
  1. 艺术价值
  • 《芳童》在形式上遵循了七言律诗的传统规则,韵律和谐,意境深远。
  • 在内容上,该作品蕴含丰富的哲理和情感,通过对自然的细腻描摹,传递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的思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 此外,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运用得当,使得整首诗的艺术表现力更为丰富。

杨守阯的《芳童》不仅是明代诗歌艺术的佳作,也是研究明代文化与哲学思想的珍贵资料。通过欣赏这首作品,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对自然界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还能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及其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