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元日》是明代杨守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甲子元日》这首诗通过描绘新年的气象,反映了作者对新一年的期望和祝福。以下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 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甲子元日》创作于明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定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但文人墨客仍通过诗词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杨守阯作为一位学者,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涉足政治,是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
- 作者信息:杨守阯,字维立,号碧川,是明代浙江鄞县人。他的家族背景良好,兄长杨守陈也是知名的学者。杨守阯本人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师事乃兄,学行与兄相埒。除了文学成就外,他还参与了《宪宗实录》的编纂工作,并担任过南京吏部右侍郎等职,可见其政治生涯颇为丰富。
- 诗作原文
- 去年金阙候朝参,今日瞻卬北斗南。
- 新喜岁华逢甲子,早传家事付丁男。
- 遮贤几许六旬九,祝圣惟呼万岁三。
- 厚禄素餐无以报,伐檀歌诵不胜惭。
- 诗歌鉴赏
- 开篇意境:“去年金阙候朝参,今日瞻卬北斗南。”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在的深刻反思。“金阙”指的是朝廷,表达了诗人对于曾经参与朝政的向往和回忆。而“北斗南”则暗示了诗人当前的位置和心境,既指星辰也指自己的位置,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地,都怀揣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心。
- 中段情感:从“新喜岁华逢甲子,早传家事付丁男”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新年的期待以及对家族未来的期许。在这里,“甲子”不仅是干支纪年的开始,更是新的开始和希望的象征。同时,“家事”二字流露出诗人对家庭责任的自觉承担,以及对下一代的期望。
- 结尾感慨:“遮贤几许六旬九,祝圣惟呼万岁三。”这里,诗人通过对比“六旬九”与“万岁三”,强调了自己虽年长但仍充满活力、积极向善的态度。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人的风骨和品格。
- 结尾自我评价:“厚禄素餐无以报,伐檀歌诵不胜惭。”诗人以自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谦逊和对知识的尊重。他认为即使拥有了丰厚的俸禄(即厚禄),也不能用来报答社会的恩情(即无以报),只能通过学习和传播知识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最后一句“伐檀歌诵不胜惭”,则表现了他虽然能够吟诵经文(伐檀歌诵)却因为惭愧而感到难以为继。
《甲子元日》不仅是一首诗,更是杨守阯个人生活、政治经历和思想境界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对新年的庆祝,更是一种对生命、责任、学问和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这样的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个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