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遇雨次廷采韵

痴云将雨妒良宵,安得长虹驾彩桥。
待月不来仙驭远,问天无语帝阍遥。
风吹柳外寒犹薄,春到人间景更饶。
坐对梅花成一笑,冷香疏影暗相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上元遇雨次廷采韵》是明朝诗人杨旦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1. 诗词原文
    痴云将雨妒良宵,安得长虹驾彩桥。
    待月不来仙驭远,问天无语帝阍遥。
    风吹柳外寒犹薄,春到人间景更饶。
    坐对梅花成一笑,冷香疏影暗相招。

  2. 诗词解释

  • 痴云将雨妒良宵:痴云(即乌云)嫉妒了良夜的美好,想要下雨来破坏这个夜晚的气氛。
  • 安得长虹驾彩桥:如何能够有长虹架起彩色的桥梁,让雨水不至于打扰这美好的夜晚。
  • 待月不来仙驭远:期待的月亮并未出现,仙人的马车也显得遥不可及。
  • 风吹柳外寒犹薄:微风吹过柳树之外,虽然寒冷但并不厚重。
  • 春到人间景更饶:春天的到来使景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坐对梅花成一笑:坐在梅花旁笑着欣赏,享受着这份独特的美。
  • 冷香疏影暗相招:梅花散发的冷香和疏影在夜色中相互呼应。
  1. 作者介绍
  • 杨旦,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上元遇雨次廷采韵》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
  1. 诗歌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写元宵节的天气和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传统节日的情感。诗中的“痴云”和“待月不来”等意象,传达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感慨。
  •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1. 文化背景
  • 元宵节,又称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庆祝活动通常包括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等。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在元宵节期间遇到降雨有关,这种天气变化为诗人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使得原本平淡的节日多了几分诗意。

《上元遇雨次廷采韵》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示了杨旦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情感。对于喜爱传统文化和文学的人而言,这首诗及其作者杨旦的作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