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松雨平先生韵

露下梧桐客梦醒,梦中犹记在滇城。
寻山玩水连三月,听雨吟风过二更。
斑白近来添老态,文章千古总虚名。
何时更剪西窗烛,重把新诗与细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松雨平先生韵是一首具有明代诗人杨彝创作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及对人生岁月变迁的感受

从文学形式的角度来看,“次松雨平先生韵”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古体诗在格式上较为自由,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而近体诗(如绝句和律诗)则严格限制了字数、押韵等要素。次松雨平先生韵作为古体诗,其形式上的灵活性为其提供了更多的表达空间和自由度。

就内容而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滇城寻山玩水的美好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露下梧桐客梦醒,梦中犹记在滇城”,“斑白近来添老态”,诗人展示了其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诗中还体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于名利得失的淡然,如“文章千古总虚名”。这些深刻的情感体验使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

从艺术手法来看,“次松雨平先生韵”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例如,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隐喻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如“听雨吟风过二更”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夜深人静时的情景,也暗示了内心的孤独和寂寥。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的艺术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感人。

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杨彝生活在明朝末年,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同时也折射出社会历史的变迁。通过分析杨彝的诗歌作品,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杨彝的作品,也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和精神力量。

次松雨平先生韵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之美和感慨人生沧桑的诗歌,同时也是杨彝艺术才华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