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田趣 其三 秋渔

七十归来,西江上、堪游堪钓。
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堪吟啸。
稳坐木兰渔艇子,大儿能网中儿棹。
小儿自、理会爇香炉,烹茶灶。
蘋花渚,雪争耀。
枫叶岸,霞相照。
山无数、清比方壶员峤。
放浪不知天地外,萧闲底用元真号。
听数声、长笛白鸥前,江南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归田趣 其三 秋渔》是明代诗人杨士奇的一首著名古诗,它不仅是一首描绘江南美景与个人生活的诗篇,更是一首蕴含着深邃哲理和人生感悟的作品。下面将围绕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1. 诗歌原文
    七十归来,西江上、堪游堪钓。秋水共、长天一色,也堪吟啸。稳坐木兰渔艇子,大儿能网中儿棹。小儿自、理会爇香炉,烹茶灶。蘋花渚,雪争耀。枫叶岸,霞相照。山无数、清比方壶员峤。放浪不知天地外,萧閒底用元真号。听数声、长笛白鸥前,江南调。

  2. 诗歌赏析

  • 自然景观的描绘:《归田趣 其三 秋渔》中的秋天景象被杨士奇描绘得细腻而生动。诗中提到的“秋水共、长天一色”以及“枫叶岸,霞相照”,都是对自然景色的高度概括,展现了一种宁静而和谐的美。
  • 生活情趣的体现:诗中的“稳坐木兰渔艇子,大儿能网中儿棹”,不仅描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还表达了他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欣赏,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 哲学思想的表达:杨士奇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脱物欲的人生态度。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追求物质上的富足,而是在精神层面上的洒脱和自由。这种思想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艺术风格的鉴赏:杨士奇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归田趣 其三 秋渔》的诗风清新脱俗,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 文化背景
  • 明朝的社会环境:明朝是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文化艺术也迎来了繁荣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士大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自然、追求文学艺术的创作。
  • 诗人的个人经历:杨士奇作为明朝的官员,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在晚年归隐后,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品味生活、欣赏自然。这些经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艺术特色
  • 比喻与象征:在这首诗中,杨士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例如,“苹花渚,雪争耀”中的“雪”既代表了自然界的纯洁无瑕,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明与坚定。
  • 音韵与节奏:杨士奇在诗的结构和音韵上做了精心的安排,使得整首诗朗朗上口,易于传唱。这种音乐性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
  1. 社会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不仅因其优美的诗句而受到赞誉,更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的出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题内容。
  • 后世影响:杨士奇的《归田趣 其三 秋渔》对后来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在创作时都受到了他的启发,从中汲取灵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诗歌风貌。
  1. 读者建议
  • 深入理解: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应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也能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 比较研究:通过对《归田趣 其三 秋渔》与其他同期作品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杨士奇的《归田趣 其三 秋渔》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个人情怀的诗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哲理和生活智慧的作品。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美的享受,也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启示。对于喜爱文学和诗歌的读者来说,阅读并欣赏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