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贝教谕容与轩

金川带玉笥,此地托幽轩。
旦暮无尘事,弦歌近县门。
傍花晴散帙,延月夜开樽。
容与存吾道,长令学者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明代杨士奇的《题贝教谕容与轩》

在明朝这个文人辈出的年代,杨士奇以一首《题贝教谕容与轩》留下了不朽的艺术成就。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映。

诗中“金川带玉笥,此地托幽轩”勾勒出一个宁静致远的景象,金川边远而清澈,玉笥山高而秀丽,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这样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感受到了古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他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心境:“旦暮无尘事,弦歌近县门。”这里的“无”字用得极其巧妙,既表达了时间的静谧,也象征着心灵的宁静。县门作为人间烟火的象征,与诗人追求的“无尘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他超脱世俗的理想境界。

诗中的“傍花晴散帙,延月夜开樽”更透露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花影婆娑、月光如水之时,品茗赏花,吟诗饮酒,这样的场景令人心旷神怡。这不仅是对美好时光的赞美,也是对人生态度的一种反思。

“容与存吾道,长令学者尊”表达了诗人坚守自己信仰的决心。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独立,让学者们能够仰慕并追随自己的道路,这是一种高尚的追求和责任。

通过这首《题贝教谕容与轩》,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杨士奇深厚的文学功底,还能从中领悟到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在纷扰中寻找宁静,在平凡中发现不凡。这也正是《题贝教谕容与轩》能够历经岁月考验,成为传世之作的原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