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十四首 其十六

饰媵为嫁女,饰椟为卖珠。
女弃珠亦投,我贱彼反须。
邹生述神怪,本与仁义俱。
王侯骇谈端,拥彗争先趋。
古道委榛莽,淫词滥笙竽。
遂令燕齐士,拭舌谈怪迂。
鲍鱼腥沙邱,巫蛊乱鼎湖。
哀哉一言失,胪传多贱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六》是王士祯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收录在《咏史小乐府二十四首》之中。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王士祯是清朝时期的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作广受赞誉,尤其擅长以历史题材为灵感进行创作。
  • 王士祯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清诗之圣”。
  1. 作品原文及注释
  •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六》原文如下:“邹生述神怪,本与仁义俱。王侯骇谈端,拥彗争先趋。古道委榛莽,淫词滥笙竽。”
  • 注释说明:这首诗通过邹生的叙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政治腐败,以及人们追逐名利的现象。
  1. 作品赏析
  • 通过对《咏史二十四首·其十六》的赏析,可以深入理解作者王士祯对于历史题材的独特见解和艺术表现手法。
  • 作品中的“邹生述神怪”反映了作者对传统道德与现实社会的反思;而“王侯骇谈端,拥彗争先趋”则揭示了当时权贵阶层的虚伪和浮躁。
  1. 写作背景
  •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六》的创作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王士祯作为清朝初期的文人,他的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
  • 这首诗也可能是王士祯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1. 历史背景
  •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六》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可能是明朝末年,具体时间为崇祯十六年(1643)。
  •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1. 文化价值
  •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六》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明朝末年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风貌和社会变迁。

通过对《咏史二十四首·其十六》的分析,不仅能够领略到王士祯深邃的艺术造诣,还能够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人生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