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十四首 其十三

威兽未入汉,郅支方挽强。
子公仗剑怒,一战殪其王。
捷书才视草,劾奏已成章。
大臣衡与显,摇笔侍岩廊。
臂诎妨射虎,声颓坐贪狼。
何人泣李广,永毒壮士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史二十四首 其十三》是明朝诗人黄淳耀的作品。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黄淳耀(1605年-1645年),字孟昭,号念西,浙江余姚人。他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抗清人物,也是一位进士出身。在明末动荡的年代里,黄淳耀坚持抵抗清军侵略,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才华。
  1. 诗歌原文
    威兽未入汉,郅支方挽强。子公仗剑怒,一战殪其王。捷书才视草,劾奏已成章。大臣衡与显,摇笔侍岩廊。臂诎妨射虎,声颓坐贪狼。何人泣李广,永毒壮士肠。

  2. 诗歌鉴赏

  • 历史背景:该诗创作于明朝末期,当时社会动乱,国家处于危难之中。黄淳耀以自己的诗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情境和政治斗争的现实。
  • 艺术手法:作为一首咏史诗,《咏史二十四首 其十三》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历史场景,如“威兽未入汉,郅支方挽强”,形象地描述了汉朝初年的历史背景和边疆民族的紧张关系。
  • 情感表达:通过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如李广的哀悼,表达了对英雄牺牲和忠诚的赞美,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黄淳耀的《咏史二十四首 其十三》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变迁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首充满个人情感和时代感的艺术佳作。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的结合,展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