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兽未入汉,郅支方挽强。
子公仗剑怒,一战殪其王。
捷书才视草,劾奏已成章。
大臣衡与显,摇笔侍岩廊。
臂诎妨射虎,声颓坐贪狼。
何人泣李广,永毒壮士肠。
威兽未入汉,郅支方挽强。
译文:
威猛的野兽还未进入汉朝,郅支王正在强行拉弓射箭。子公(即李广利)手握宝剑,怒发冲冠,一战之中便击败了郅支的国王。捷报刚刚草拟完成,弹劾奏章已经写成。大臣衡和显等人,挥笔如飞,侍立于朝堂之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汉初年的一次军事行动——攻打郅支国。诗中描述了将军李广利英勇善战的场面,以及他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成功击败了敌人。同时,诗中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残酷和对士兵的伤害。
诗中的“威兽未入汉”指的是匈奴的势力还未被汉朝彻底消灭,而“郅支方挽强”则表明郅支国正在强行拉弓射箭,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斗。子公(李广利)的英勇形象跃然纸上,他手持宝剑,怒发冲冠,一战之中便击败了郅支的国王,展现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而捷报刚刚草拟完成,弹劾奏章已经写成,则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和军事压力。
诗中的“大臣衡与显”,指的是当时的大臣们,他们在政治斗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摇笔侍岩廊”则暗示了他们的权力地位。然而,在权力的诱惑面前,他们的笔下也可能变得扭曲,成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诗尾的“何人泣李广,永毒壮士肠”则揭示了战争给士兵们带来的深重伤害。李广是一个著名的勇将,但在战争中也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他的勇敢和牺牲成为了激励后人的英雄事迹,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西汉初期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以及其中的政治、军事和人物关系。通过对这一事件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渴望,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