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十四首 其四

泛水据帝图,功高意已怠。
患此争功人,而难尽菹醢。
草草叔孙生,弥缝杂鄙猥。
遂令鞅斯毒,流漫亘千载。
汉在井田亡,汉亡族诛在。
卓哉鲁两生,抱经窜山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史二十四首·其四》是明朝文学家黄淳耀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背景、艺术成就和影响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黄淳耀(1605年—1640年),字孟公,号陶庵,晚号潜夫,又号陶庵先生。他是一位明末清初的诗人,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世家。由于家庭的影响,黄淳耀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对古文诗词有着深厚的造诣。
  1. 诗作原文
    《咏史二十四首·其四》原文如下:
    深山深不极,地道远黄云。
    姓字迷幽帅,笛声何处闻。
    正襟无是伴,危坐若无群。
    代木依谁者,执柯应与君。
    译文如下:
    深深的山峦没有尽头,地下的地道远远通向天际。
    我的名字似乎在迷雾中变得模糊不清,不知笛声从何处传来。
    我端正坐姿却无人作伴,如同孤独地坐在人群中。
    我依靠的树木该交给谁呢?应该与君共同守护。
    这首诗表达了黄淳耀在深山之中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在困境中寻求寄托和陪伴的愿望。

  2. 作品赏析

  • 意象与象征:《咏史二十四首·其四》采用了许多象征性的元素,如“深山”、“黄云”等,这些元素不仅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还象征着他内心深处的迷茫和寻求。
  • 情感表达:通过对比“无是伴”与“若无群”,诗人表达了孤独中的自我对话,以及与外界隔离的感觉。这种情感表达非常深刻,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充满了音乐性和节奏感,同时也透露出深沉的历史感和哲学意蕴。
  1. 写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明末清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生凋敝,许多人都在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灵的慰藉。黄淳耀作为一位士人,他的作品自然融入了这一时代的特点。
  •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抒发,也可能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共同心声。通过诗歌的形式,黄淳耀传达了他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责任感。

除了上述内容外,对于了解和欣赏《咏史二十四首·其四》,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 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 文化传承:关注国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
  • 审美鉴赏: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咏史二十四首·其四》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古诗,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的现实状况。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也可以深入思考人生的真谛和社会的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