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涧石

石榻苔茵倚翠岑,临流坐久落花深。
水涵远岫千层影,风送轻云一片阴。
狎鸟窥人如欲语,幽萝对我共无心。
谁云海上蓬瀛隔,咫尺尊前便可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坐涧边石上》是宋朝著名文学家陈与义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生平背景:《坐涧边石上》的作者,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出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他出生于河南洛阳,后因家族迁徙至京兆。陈与义的一生经历了北宋的动荡时期,他的诗歌作品深受其时代背景的影响。
  • 主要成就: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陈与义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创作风格独特,以简洁明快著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作品原文及翻译
  • 原文:“三面青山园竹篱,人间无路访安危。扶筇共坐槎牙石,涧水悲鸣无歇时。”
  • 译文:“三面环绕着青山和园中的竹篱,人间没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向安全的地方。我们一起扶着手杖坐在参差不齐的石头上,山涧的水声悲伤地不停地流淌。”
  1. 作品赏析
  • 艺术特色:《坐涧边石上》以其独特的山水画面和深刻的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的“三面青山”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而“人间无路访安危”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中未知与危险的深深忧虑。最后一句“涧水悲鸣无歇时”则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自然界的声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 文化意义: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华,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真谛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这首诗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作背景、名家点评、轶事典故等都为理解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1. 作品评价
  • 专家点评:学者们普遍认为,《坐涧边石上》是陈与义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而且在思想上也具有一定的深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读者反响:这首诗在历代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通过这首诗感受到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这首诗不仅是陈与义个人创作的代表,也是整个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
  1. 写作背景
  • 历史背景:陈与义生活在北宋晚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面对国家的危机和个人的命运,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 社会环境: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许多文人都在寻求心灵的寄托和思想的出路。《坐涧边石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佳作,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 创作灵感
  • 自然启示:陈与义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感悟。他认为,自然界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着深刻的哲理和启示,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来寻找心灵的慰藉和智慧的启迪。
  • 人生体验:作为一位历经世事变迁的诗人,陈与义深知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他在《坐涧边石上》中表达了对人生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的深刻感受,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1. 作品影响
  • 后世影响:《坐涧边石上》在历史上被多次引用和赞赏,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它不仅被后世的文人墨客所传颂,也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 文化传承:这首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创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诗歌创作还是在其他文化艺术领域,《坐涧边石上》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经典之作。

《坐涧边石上》是宋代著名文学家陈与义的代表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也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