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馀姚毛处士

越山有幽人,高隐在岩谷。
适兴有诗书,惊心无宠辱。
高风盖一乡,亦足振颓俗。
人生随化迁,百年蛇赴壑。
送死人所悲,送君能勿哭。
泠泠越溪水,萧萧溪上竹。
主人去不返,水竹空绕屋。
赢得庆源深,化作兰与玉。
春风满阶庭,蔼蔼扬芬馥。
九原君勿悲,人间万事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馀姚毛处士(号竹溪主人)》是明朝诗人黄仲昭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一位高风亮节之士的怀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 黄仲昭,字世美,明代著名诗人,他的文学成就在明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诗歌写得好,还有多首散文和辞赋传世。
  • 创作时代: 根据作品内容,可以推断这首诗作创作于明代,具体时间不详。
  • 创作背景: 诗中提到“高风盖一乡”,说明诗人在创作时,这位余姚的士人已经离世,因此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其高尚人格的追忆与敬仰。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 越山有幽人,高隐在岩谷。适兴有诗书,惊心无宠辱。高风盖一乡,亦足振颓俗。人生随化迁,百年蛇赴壑。送死人所悲,送君能勿哭。泠泠越溪水,萧萧溪上竹。主人去不返,水竹空绕屋。赢得庆源深,化作兰与玉。
  • 翻译: 越山之中隐居着一位高人,他在山岩谷地中过着清静的生活。他喜欢读书写作,不为外界名利所动,保持着高尚的品格。他的崇高风范足以激励乡亲们振奋精神,摆脱颓败的风气。人生无常,如同百蛇归穴,死亡让人感到悲哀,但送别友人之时,怎能不悲伤落泪?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山上竹子随风摇曳。朋友离去后不再回归,只有那流水和竹林陪伴着这间空宅。朋友虽已离去,但其德行如同芬芳的兰花和温润的玉石,永远长存。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 这首诗通过对余姚士人生活的描绘,展示了其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超脱世俗的品质。诗人通过山水、溪水、竹林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静谧、淡泊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友人高尚品德的赞美和怀念。
  • 语言清新: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精神风貌相联系,使诗歌具有浓厚的哲理意味和艺术感染力。
  • 结构严谨: 诗歌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开头两句点明友人的隐居之地和生活状态;中间四句赞颂友人的高洁品质和影响力;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世的哀思和对其高尚品行的怀念。
  • 情感真挚: 诗人在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时,情感真挚动人。诗中的“惊心无宠辱”、“赢得庆源深”等句子,都流露出诗人对友人高尚品格的深深敬仰和不舍之情。
  1. 社会影响与评价
  • 文学价值: 这首诗作为黄仲昭的代表作品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体现了明代文人追求高尚人格的精神风貌,也为研究明代诗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 艺术影响: 《挽馀姚毛处士》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影响了后世许多诗人的创作,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 文化传承: 该诗中蕴含的儒家思想、道家理念等传统文化元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挽馀姚毛处士》不仅是黄仲昭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也是明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以深情厚意讴歌了一位高洁之士,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对高尚品德的追求。这首诗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