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宝应

薄暮维舟处,荒城戍垒边。
晴沙浮夕照,远水羃寒烟。
鸟雀投林乱,鱼虾出网鲜。
夜阑还秉烛,渔笛起前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泊宝应》是一首由曹家达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及时代背景
  • 曹家达是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字颖甫或尹孚,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生于城内司马街,一个望族世家。他的家族背景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
  • 曹家达的作品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光绪廿一年(1895年),他就读于南菁书院,书院山长黄以周是著名的汉学大师兼精医学。这段学习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文学修养,也让他受到了汉学的熏陶,这对于他后来的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1. 诗歌原文与赏析
  • 《夜泊宝应》的原文如下:“芳草语虾蟆,宵凉烟水涯。疏星依岸照,草信断江花。有梦絓乡树,无人问酒家。来朝经过处,重问玉钩斜。”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晚景色,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湛的语言表达和深邃的情感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传达了自己的情感状态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1. 作品的影响与评价
  • 《夜泊宝应》自创作以来,一直被后人传颂。它不仅是曹家达文学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情怀”的典型代表。该作品在后世被多次引用和解读,成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夜泊宝应》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视为晚清到民国时期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这种跨越时空的审美价值,使得《夜泊宝应》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夜泊宝应》作为一首具有深刻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学作品,不仅展示了曹家达卓越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精神面貌。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和研究,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于喜爱中国古代文学的读者来说,深入研究和欣赏《夜泊宝应》,无疑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和文化体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