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矛戟一身当,半逻桥边是战场。
学语小儿知姓氏,花卿精爽未应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百千矛戟一身当,半逻桥边是战场。
学语小儿知姓氏,花卿精爽未应亡。
《吊刘大仲》的文学韵味
在明朝董谷的《吊刘大仲》一诗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战争的残酷,还体会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这首诗以其简洁有力的语言、鲜明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诗中“百千矛戟一身当,半逻桥边是战场。”这样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烽火连天的战场,感受到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紧张气氛。诗人用“学语小儿知姓氏”这一细节,巧妙地勾勒出一个英勇无畏、深受士兵爱戴的军事将领的形象。他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也是百姓心中的守护神。
董谷通过“花卿精爽未应亡”表达了对这位英雄最终命运的惋惜和哀叹。在这首诗中,英雄虽已战死沙场,但其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读罢此诗,我不禁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虽然时代变迁,战争已不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历史上那些英雄人物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吊刘大仲》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它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董谷通过对刘大仲的赞颂,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民族精神。这首诗不只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