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矛戟一身当,半逻桥边是战场。
学语小儿知姓氏,花卿精爽未应亡。
【注释】
刘大仲:即刘璋。公元194年,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率军攻入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带),刘璋投降,蜀地遂被占领。刘璋部将张松献西川地图给刘备,并建议以刘备为汉中王,领益州牧,但刘备不肯接受。后来张松被刘璋杀害,刘璋派兵攻打刘备,刘备退守葭萌关,与刘璋隔水对峙,双方相持了几个月,刘璋粮尽援绝,向曹操求救,曹操又派刘备为征西大将军,督理巴、汉、犍为郡。后因张松之子张鲁劝降刘璋,使刘备得以进攻刘璋,刘璋投降,西川遂归刘备所有。此诗作于刘备攻占益州之后,故称“吊刘大仲”。
【赏析】
刘璋是刘表的儿子,刘焉的侄子。东汉末年,群雄混战,各地纷纷建立割据政权。公元184年,军阀公孙度占据辽东,自称帝,国号为燕;同年,刘焉被任命为益州牧。刘焉死后,他的弟弟刘璋继任益州牧。当时中原地区大乱,群雄割据,天下分崩,而益州却比较安定,成为军阀们争夺的焦点。公元194年,刘备为了报仇雪恨,联合孙权共同击败占据徐州的吕布,进军荆州,接着又出兵益州,打败刘璋,占领全川。这时,刘备已从战略上取得主动,于是在建兴元年(223),正式称汉中王后,进位丞相,封汉中王。不久,刘备便着手准备伐吴。
这首诗是刘备平定益州之后所作。当时刘璋已被消灭,刘备正准备挥师东下,去讨伐东吴。因此,诗人在这首诗中,对刘璋的命运作了预言性的描写。开头两句写刘备亲自率领大军出征的情景。“百千矛戟一身当”,用“当”字来形容刘备所统率的军队之多,说明他手下兵力雄厚,势如破竹。接着诗人又描绘出一幅激烈的战斗场面:“半逻桥边是战场。”这是写刘璋军队溃败逃窜的情景。“半逻桥”是刘璋军队退走时的必经之路。桥名取其一半之意,意谓敌人败退时,只能半途而止。诗人运用“半逻桥”这一地名,形象地写出了敌军败北的情形。最后两句写刘璋本人。“学语小儿知姓氏”,意思是说刘璋虽然年纪还小,但是懂得自己的名字。“花卿精爽未应亡”,意思是说刘璋的精魂没有消逝。这两句是对刘璋命运的预言。因为“花卿”是刘璋的小名,所以这里说“花卿精爽”。
此诗首句写刘备亲统大军出征,次句写刘璋军队溃败逃窜,三句写刘璋本人尚存,结句是预言他的不死。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叙事有详略之分,写景有人我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