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杂兴十首 其九

我亦西郊有草堂,槿花篱落几斜阳。
过桥野色分江断,绕屋禽声得树藏。
㭨子作杯倾绿醑,鲈鱼斫脍抹红姜。
应门只为溪童懒,客至长令倒屣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草堂杂兴十首”是明代董纪创作的组诗。以下是对该组诗的具体介绍:

  1. 作品概述
  • 创作背景:董纪的这组诗创作于明朝,具体时间不详。根据内容推测,这可能是作者在西郊外的草堂中所作。诗作可能描绘了作者在草堂中的日常生活和感受,反映出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1. 作品原文
  • 其九诗:“我亦西郊有草堂,槿花篱落几斜阳。过桥野色分江断,绕屋禽声得树藏。㭨子作杯倾绿醑,鲈鱼斫脍抹红姜。应门只为溪童懒,客至长令倒屣忙。”
  • 译文:诗人在西郊拥有一座草堂,槿花篱笆下几缕阳光斜照下来。走过桥头,可以看见远处的江景被野色分割,房屋周围鸟儿的鸣叫声似乎也躲进了树丛之中。他准备了㭨子酒,用绿色美酒招待来访的朋友;准备鲈鱼脍和红姜,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由于村里小孩懒惰,客人来时,他急忙地整理好鞋子迎接。
  • 注释:槿花、㭨子、鲈鱼脍、红姜等均为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象征意象,分别代表了自然之美、简朴之乐、美食佳肴以及生活情趣。
  • 赏析:《草堂杂兴十首·其九》以其质朴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 评析: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诗中的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 写作背景:该诗可能是董纪在西郊草堂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主题思想:诗中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物,还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诗人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 诗歌风格
  • 语言特点:董纪的诗歌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能够很好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 意象运用:诗中大量使用了自然景物作为意象,如槿花、竹、松、鹅、莺等,这些意象既富有诗意又富有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描绘的画面之中。
  • 情感表达:董纪的诗歌情感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生活的感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艺术手法:董纪善于运用对比和拟人等手法,使得诗歌的艺术效果更加丰富和立体。

董纪的《草堂杂兴十首·其九》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