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新卜草堂

为爱林塘好,移家向瀼西。
半生乌绕树,一旦燕衔泥。
花径偏宜曲,茅堂不厌低。
犹烦车马客,时复问幽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董纪的《移居新卜草堂》是一首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为爱林塘好,移家向瀼西。
  • 半生乌绕树,一旦燕衔泥。
  • 花径偏宜曲,茅堂不厌低。
  • 犹烦车马客,时复问幽栖。
  1. 诗歌鉴赏
  • 意境描绘:董纪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对林塘美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 生活哲理:诗中的“半生”与“一旦”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认识,同时也传达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 艺术特点: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董纪是明代著名的诗人,其作品多以描绘山水田园为主,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 创作动机:据《移居新卜草堂》的序言,诗人为了寻找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远离尘嚣,选择在新卜草堂定居,这一行动背后反映了他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安宁的愿望。
  1. 文学价值
  • 艺术成就:董纪的这首诗不仅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在内容上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更是一部反映人生哲理的佳作。
  • 后世影响:董纪的这首《移居新卜草堂》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受到了后世学者和文人的高度评价和研究。
  1. 文化意义
  • 地域文化:作为松江府的诗人,董纪的作品体现了江南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展示了明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
  • 自然观照:董纪通过《移居新卜草堂》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这种观念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移居新卜草堂》是董纪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意的五言律诗,它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首诗,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董纪的艺术才华,还能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