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中夜泊效谢体

落日沈远树,寒烟出孤城。
湖中鸬鹚起,沙际蟋蟀鸣。
社鼓发初响,渔灯漾微明。
遥岑渐以没,但见苍烟平。
空水饶雨色,云林散秋声。
未深宋玉悲,良怀远公盟。
独步纵遐瞩,旷焉寄微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董嗣成《湖中夜泊效谢体》鉴赏

董嗣成,明朝诗人,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深邃的审美情趣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其作品《湖中夜泊效谢体》,不仅是对自然景致的描绘,更是情感与哲理的交融。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湖中夜泊效谢体》的艺术特色和深层含义。

落日沉远树、寒烟出孤城,这开篇便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作者通过简洁的文字,将读者带入一个黄昏时分的静谧场景。而“湖中鸬鹚起”则生动地描绘了水边鸬鹚捕鱼的场景,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接着,“沙际蟋蟀鸣”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氛围,蟋蟀的鸣叫似乎是对孤独和寂静的最好诠释。

“社鼓发初响,渔灯漾微明”,这里不仅描写了节日的热闹场面,更通过渔灯的闪烁映射出夜幕之下人们的活动,展现了一种生活气息。而“遥岑渐以没,但见苍烟平”,则通过对远处山丘的描述,传达了一种辽阔而深沉的意境,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无边无际的山水之间。最后两句“空水饶雨色,云林散秋声”,则巧妙地利用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季节变换的感慨。

从文学技巧上看,《湖中夜泊效谢体》运用了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手法,如比兴、象征等。这些技巧使得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美感,同时也富含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中的“空水”与“云林”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迁,而“秋声”则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无常。

在艺术风格上,这首诗体现了董嗣成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尊重和继承,同时又不失创新精神。他善于捕捉自然景观中的细微变化,并将其转化为富有诗意的语言,这种细腻入微的处理方式使得《湖中夜泊效谢体》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描写自然美景的诗,而是一次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美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湖中夜泊效谢体》是董嗣成艺术造诣和情感深度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邃思考,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诗歌技巧,也反映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独特感悟。对于欣赏和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