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构白云精舍

谁结白云窝,谁作青山主。
秋生江上风,人向山中语。
臬君有好怀,郡侯肃至止。
而我雅好游,结庐聊憩此。
高冈抱平原,背峰面江渚。
双峰左右肩,江流环且聚。
临眺豁景光,良维醒心处。
前有混混泉,清若冰壶注。
清泉注不舍,脉脉润江树。
隔江带群峰,烟霞换晴雨。
堪舆自无垠,山水互流峙。
中有游山人,观水领真趣。
所贵适游思,非必问我汝。
明时天地宽,吾徒欣所遇。
顾望白云飞,何当赋归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青山构白云精舍》是明代诗人董传策的一首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与创作背景
  • 作者信息:董传策,字彦通,号东皋,明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多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情感。《青山构白云精舍》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与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 创作时间:据考证,《青山构白云精舍》创作于明代中叶,具体时间不详。这一时段正值明朝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也是文人墨客创作诗歌的黄金时期。
  1. 诗意解读
  • 主题探讨:《青山构白云精舍》诗中所蕴含的主题主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反映诗人的情感状态与哲学思考。
  • 意境营造:诗中的“谁结白云窝,谁作青山主”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主宰欲。同时,“秋生江上风,人向山中语”则描绘了一幅人在山间与大自然对话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获得的心灵慰藉和精神自由。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董传策在《青山构白云精舍》中运用了简练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使得整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美感,也富有哲理性。
  • 象征手法:《青山》和《白云》作为自然界的元素,在这里被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和不羁的精神。同时,“青山主”和“白云窝”的设定,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的崇拜和向往。
  1. 历史影响与评价
  • 历史地位:在明代文学中,《青山构白云精舍》因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受到赞誉。《青山构白云精舍》不仅是董传策个人创作的高峰,也代表了明代诗歌的一种独特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后世评价:后世学者及读者普遍认为《青山构白云精舍》是董传策诗作中的佳作,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青山构白云精舍》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哲学思考。

相关推荐